燕赵非遗齐贺岁 鹿邑精英共献艺

2018-07-04 0

燕赵非遗齐贺岁  鹿邑精英共献艺 

——草根大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节目展演活动纪实

文/崔敏 图/任郝蕴

      正月里,春光好,欢天喜地贺新春。2018年3月3日(农历正月十六)下午2点,鹿泉区草根大舞台暨优秀非遗节目展演活动在鹿泉区体育场盛大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共鹿泉区委宣传部、鹿泉区文体旅游局主办,鹿泉区文化馆承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生命的记忆,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载体,它凝结了民族智慧、体现着民族精神。为进一步宣传展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人民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我们精心挑选了鹿泉区及周边县区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个舞台上为广大群众集中展示。

      锣鼓震天,歌舞升平,热闹欢腾的气氛扑面而来,活动现场人潮涌动、鼓乐喧天、热闹非凡。由康乐舞蹈队带来的舞蹈《盛世中华》拉开了本场演出的大幕。

    本次演出我们还请来了享誉全国的著名非遗节目《井陉拉花》前来助阵。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虽属秧歌范畴,但又有其显著的自身艺术特色。她以“拧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她古朴典雅、清爽动听、深沉美妙、刚健稳重,其风格特征是刚而不野、柔而不糜、华而不浮、悲而不泣,突出特点是节奏鲜明。与拉花舞蹈的沉稳、含蓄、刚健、豪迈风格浑然一体。
      丝弦是鹿泉的家乡戏,曲调悠扬唱腔优美,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由王冬菊、唐永刚、杨玉荣联袂奉上的《丝弦联唱》让大家重新品味到了获鹿丝弦的无限魅力。

      来自灵寿的优秀非遗节目《武凡同高跷马》闪亮登场!灵寿县武凡同高跷马是一种脚踩高跷,身系竹马、跷、马结合的民间舞蹈。它发源并流传于灵寿县武凡同村。武凡同高跷马有着悠久的历史,表演技巧难度大、形式独特,影响力大。武凡同高跷马产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尹老美(生于1856年)首创。2007年6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灵寿县“武凡同高跷马”列入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魅力鹿泉,千年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秀的文脉传承,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和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接下来,登台的是鹿泉区的石家庄市级非遗节目《将军令》。|“将军令”是鹿泉区石井乡北薛庄村独有的一门传统民俗表演艺术,极具传统色彩。每逢演练必有“请神”、“点主”仪式,且“驴”以跑为主,按阵法变化而变化。军中“巫师”打太平鼓,口唱“太平歌词”,迎得胜将士,祈太平丰年。这一民俗表演项目有800多年的传承历史,是北薛庄“西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又能追溯再现封建时代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的历史场景。

      来自井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井陉桃林坪花脸社火》,为鹿泉父老乡亲带来精彩的演出,赢得观众阵阵喝彩。桃林坪花脸社火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每个演员像古装戏演员一样,脸上都画着脸谱,身穿戏装,使用真刀真枪进行表演,再现了历史人物的作战造型。演员的脸谱图案不同,每张脸谱都突出了人物个性。其化妆颜料是由本村老艺人祖传秘方配制,勾画脸谱主要使用红、白、黑三色,色彩对比鲜明,人物栩栩如生,脸上的油彩不怕汗水浸渍,始终保持鲜明。桃林坪花脸社火的主要内容是展现三国、梁山等历代名将的战斗场面。先后共有16个回子,每个回子是一个戏剧故事,虽然不唱不说,却能通过脸谱描画和武术对打,分辨出演员身份和故事情节。       

      沉寂数年的鹿泉区省级非遗项目《三街通天河》在今天的舞台精彩重现。锣鼓声响起的那一刻,观众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优秀民俗艺术重新回归舞台是老百姓最愿意看到的事情。鹿泉三街通天河表演是一种介于舞蹈与武术之间的民俗表演形式,它起源于清朝初期,距今约有300余年的历史。其表演取材于中国神话小说《西游记》中通天河的故事。其重要的特征是演出分五大场次,演员依靠肢体语言来塑造形象,展示故事情节。演员分别化装成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鱼精、鱼精婆、蚌精、虾精、海螺精、蛤蟆精等九个角色,打斗场面往来穿梭,精彩纷呈。时而惊险刺激,时而幽默可笑,配以锣鼓器乐敲击伴奏,场面红火热闹,气氛热烈。

      石家庄市级非遗项目《城东桥飞叉》近年来经常进行演出交流活动,已经成为鹿泉民俗表演的一张名片。城东桥飞叉是一项杂技与武术相结合的表演技艺。这一传统技艺发源于清朝初期,至今已有280多年历史。城东桥飞叉是由古代战争实用兵器演化而来,并形成完整的套路体系,具有鲜明的武术特征,现在的飞叉表演更多的注重表演技巧与表演形式,要求表演者要有一定的武术基础。飞叉表演套路主要有双手袖、单手袖、双抻花、单抻花、擎天一柱香等。城东桥飞叉是集武术、杂技、民间花会于一身的综合性表演技艺,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锣鼓喧天歌盛世,二鬼摔跤闹新春。南胡庄文艺队的《二鬼摔跤》登上舞台。二鬼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又叫“二娃摔跤”、“二喜摔跤”。主要流传于鹿泉区民间。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两个“鬼”在摔跤的外观表现。二鬼摔跤的表现形式类似木偶,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二鬼摔跤道具有两个鬼头,互相对视,有两对搭肩假手,还有两个假腿,道具“身子”上盖着掩饰性的服饰。表演者在表演时,双手各握一个假腿作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双腿作为“二鬼”的腿,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动和综合利用戏剧、杂技、武术的推、踢、翻、滚、旋等动作的表现,给观众以两鬼打斗摔跤的喜剧效果。

      由大苹舞蹈队带来的舞蹈《和谐大家园》大气绚丽,优美的舞姿舞出春的韵律,欢快的乐曲唱出春的希望。

      接下来登场的是鹿泉区非遗节目《杨庄六大背》。杨庄六大背从明代起到传承至今,历经470余年。“杨庄六大背”以京剧为基础。生、旦、净、末、丑俱全。六组人物分别从《高老庄》、《十八相送》、《西厢记》、《李逵下山》、《劈山救母》、《丁香割肉》等民间故事中选取,其主要人物有:手持鸟笼卖膏药的老头和手拿烟袋锅的老太婆、猪八戒背着媳妇儿、梁山白背着祝英台、张生背着崔莹莹、李逵背着瞎眼娘、刘沉香背着病婆婆等六组人表演。杨庄六大背表演者脸画戏妆,身穿人物道具。表演者的动作必须“三活”(扭动活、脑袋活、眼舌活),“三个看点”(假人背真人、真人小脚、假人真腿)。

      最后,西门舞蹈队和二街文艺队带来的《欢天喜地闹新春》将演出推向了高潮。

      这是一场红火热闹的非遗精粹盛宴,也是鹿泉草根明星一展风采的舞台。2017草根大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节目展演活动在的绚丽的舞蹈和欢快的音乐声中拉上了帷幕。

 




To Top